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,承担着解毒、代谢等重要功能。然而,当各种致病因素持续作用于肝脏时,就会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,最终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。我们特邀资深肝病医生庄淑英,为您详细讲解慢性肝病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。
庄淑英医生指出,大多数慢性肝病的起点是单纯性脂肪肝。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能量摄入超过消耗的情况下,多余的热量转化为甘油三酯储存在肝细胞内。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——高热量饮食、缺乏运动、肥胖等因素共同推动了这一过程。此时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,可能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转氨酶轻度升高或超声显示“明亮肝”。若不加以干预,脂肪堆积会逐渐加重,为后续病变埋下伏笔。
随着脂肪浸润程度加深,部分患者的肝脏开始出现炎症反应,即进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(NASH)阶段。这时,免疫细胞被激活并释放多种炎性介质,导致肝细胞损伤和坏死。血液中可以检测到谷丙转氨酶(ALT)、谷草转氨酶(AST)水平上升,有时还伴有γ-谷氨酰转移酶(GGT)增高。组织学检查可见气球样变的肝细胞和汇管区炎症浸润。这个阶段标志着疾病进入了活动期,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,将进一步向纤维化方向发展。
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成纤维细胞活化,产生大量胶原蛋白沉积于肝脏间质中,形成所谓的“瘢痕组织”。这就是肝纤维化的过程。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少量纤维间隔,但随着时间推移,这些纤维束越来越密集,逐渐分割正常的肝小叶结构。此时通过影像学检查如B超、CT或MRI可以看到肝脏回声增粗、表面不平;更精确的方法是瞬时弹性成像技术(FibroScan),它能定量评估肝脏硬度值,反映纤维化程度。值得注意的是,轻度至中度的纤维化仍是可逆的,及时去除病因有望实现逆转。
当纤维化发展到一定阶段,正常的肝小叶结构被彻底破坏,取而代之的是大小不等的再生结节和广泛分布的纤维隔,这就形成了典型的肝硬化病理特征——假小叶。此时肝脏的功能已经受到严重影响,可能出现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,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、腹壁静脉曲张、脾大伴功能亢进等。影像学上可见肝脏体积缩小、边缘呈锯齿状改变,脾脏增大以及腹腔积液等症状。这一阶段的病变通常是不可逆的,治疗重点转向延缓病情进展和处理并发症。
除了上述自然病程外,还有许多外部因素会加速疾病的恶化。例如,持续饮酒会显著增加酒精性肝病的风险;合并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感染会使病情更加复杂;药物滥用尤其是某些抗生素、抗结核药等也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害;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同样会导致肝硬化的发生。因此,全面评估患者的病史和生活习惯对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。
庄淑英医生强调,慢性肝病的发展是一个缓慢而隐蔽的过程,早期干预是防止疾病进展的关键。通过改善生活方式、合理用药、定期监测等措施,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病情,避免发展到严重的肝硬化阶段。公众应提高健康意识,关注肝脏健康,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