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省医药院附属医院 > 脂肪肝 > 治疗 >

解码脂肪肝成因:肝病专家高子敏深度剖析现代生活方式病

 随着体检普及和健康意识提升,越来越多人发现自己患上了脂肪肝。这种曾经被视为“富贵病”的疾病如今已走向大众化、年轻化。究竟哪些因素在悄悄推动着脂肪肝的发生?我们特邀资深肝病医生高子敏,从专业角度为您揭开谜底。

一、能量过剩:饮食结构失衡的连锁反应

高子敏医生指出,现代人膳食中普遍存在“三高一低”现象——高热量、高脂肪、高糖分与低纤维的组合。快餐食品、精制碳水化合物(如白面包、蛋糕)和含糖饮料的大量摄入,导致每日总热量远超身体需求。这些多余的能量转化为甘油三酯储存于肝脏,形成典型的脂肪堆积。特别是果糖代谢的特殊性使其更容易直接转化为脂肪,加剧了肝脏负担。研究显示,每天饮用含糖饮料超过500ml的人群患脂肪肝风险增加3倍。

二、代谢紊乱:胰岛素抵抗的双重打击

非酒精性脂肪肝常与肥胖、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相伴而生。当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时,胰腺被迫分泌更多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稳定,过量的胰岛素会刺激肝脏合成脂肪酸并抑制其分解。这种双向作用导致脂肪在肝内加速沉积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即使体重正常的人群也可能因内脏脂肪过多而存在隐性胰岛素抵抗,这类“瘦型脂肪肝”患者往往容易被忽视。

三、饮酒文化:被低估的酒精性损伤

虽然名为“非酒精性”,但适量饮酒仍是重要诱因。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通过肝脏代谢,其中间产物乙醛具有直接毒性作用,可破坏肝细胞膜结构并干扰线粒体功能。长期饮酒还会改变肠道菌群平衡,增加内毒素入血风险,引发慢性炎症反应。值得注意的是,女性由于体内脱氢酶活性较低,同等饮酒量下更易受损。

四、久坐少动:肌肉萎缩引发的恶性循环

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运动缺失正在悄然改变身体机能。长时间伏案工作或沉迷电子设备导致肌肉量减少,而肌肉作为主要的能量消耗器官,其萎缩会降低基础代谢率。同时,缺乏运动会使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,为肝脏合成脂肪提供更多原料。这种“吃得多、动得少”的模式形成了恶性循环。

五、睡眠障碍:昼夜节律紊乱的隐形推手

熬夜已成为现代人的常态,但其对肝脏的影响却鲜为人知。夜间本应是肝脏进行自我修复的关键时段,睡眠不足会扰乱生长激素分泌节律,影响脂质代谢过程。研究发现,每天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人群,脂肪肝发病率较正常作息者高出近一倍。此外,轮班工作者因生物钟紊乱也面临更高风险。

六、药物因素:治疗其他疾病的副作用

某些常用药物可能成为脂肪肝的潜在诱因。例如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会导致脂肪重新分布;抗癫痫药物通过诱导肝酶活性改变脂质代谢途径;化疗药物则可能引起脂肪变性。患者在服用这类药物时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。

七、遗传易感性: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

家族史研究表明,脂肪肝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。携带特定基因变异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脂质代谢异常。不过遗传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,它需要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才会显现出来。了解家族病史有助于早期筛查和预防。

高子敏医生强调,脂肪肝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通过调整饮食结构、增加体力活动、保持规律作息等生活方式干预,大多数早期脂肪肝可以实现逆转。定期体检和及时干预是防止疾病进展的关键。让我们从现在做起,用科学的方法守护肝脏健康!

医生团队

程进明

副主任医师

高子敏

主任医师

常怀利

肝病科主任

庄淑英

主任医师

新闻中心/News center